《药物生物技术》
胃溃疡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、节律性上腹部钝痛、灼痛或饥饿样痛为主要临床特点[1],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,是脾胃病科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目前认为,幽门螺杆菌感染(helicobacter pylori,Hp)、胃酸分泌过多以及胃黏膜损伤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[2]。此外,长期的Hp 感染可引起胃溃疡发生癌变,诱发胃癌[3]。因此,本病强调早发现、早治疗。临床主要给予杀菌、抑酸护胃药物治疗,其中杀菌是治疗本病成功与否的关键[4]。但现在已经存在Hp 耐药问题,同时疗程长、易复发等问题始终存在,临床疗效欠佳。中医药研究显示[5-6],临床上本病以脾胃虚寒证为多见,联合西药治疗可提高本病临床疗效。本研究采用雷火灸联合药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40 例,取得较好临床疗效。现报告如下。
1 对象与方法
1.1 研究对象
1.1.1 病例来源
选取2017 年1 月—2018 年10 月入住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的胃溃疡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,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。对照组40 例,其中男21 例,女19 例,年龄18~63岁,平均年龄(53.)岁;观察组40 例,其中男18 例,女22 例,年龄19~65 岁,平均年龄(55.)岁。2 组性别、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1.1.2 纳入标准
(1)年龄18~65 岁。(2)符合2016 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组发布的《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》诊断标准: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[7]。(3)符合2017 年《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(2017)》的证型诊断标准:主症:胃脘隐痛,喜暖喜按;空腹痛重,得食痛减;舌淡胖、边有齿痕,舌苔薄白。次症:畏寒肢冷;倦怠乏力;泛吐清水;纳呆食少;便溏腹泻;脉沉细或迟[8],HP 检测阳性。(4)自愿接受治疗、观察及检查者。
1.1.3 排除标准
(1)已接受其他关联治疗,对本研究的疗效指标可能产生影响者。(2)合并有消化性溃疡并发症(出血、穿孔、肠梗阻、癌变)、心脑血管疾病、肝肾疾病、肿瘤等疾病的患者。
1.2 研究方法
1.2.1 分组方法
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每组各40 例。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前进行胃镜检查,两组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症状轻重分级、胃镜下疾病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1.2.2 治疗方法
对照组:给予四联杀菌治疗,其中住院期间抑酸药物改为静脉输注泮托拉唑,40 mg,每12 小时使用一次。观察组: 同对照组,同时配合雷火灸治疗。雷火灸取穴:中脘、神阙、关元、脾俞、足三里,操作:患者取卧位,点燃雷火灸灸条,固定在雷火灸专用灸具上,固定于以上穴位,火头距施灸部位约3 cm,热度以患者能患者能耐受为宜,每次30 分钟,每天一次,注意事项:灸疗期间避免喝冷水,防风寒。
1.2.3 疗效评定指标
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:(1)临床痊愈:原有症状消失;(2)显效:原有症状改善2 级者;(3)有效:原有症状改善1 级者;(4)无效: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有症状加重。胃镜下疗效判定标准(参照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开拓者[9]制定的胃镜疗效判定标准):(1)临床治愈: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;(2)显效:溃疡达愈合期(H2 期),或减轻2 个级别;(3)有效:溃疡达愈合期(H1 期),或减轻1 个级别;(4)无效: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%。
1.3 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19.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,计量资料用()表示,采用t检验。计数资料用(n,%)表示,采用χ2检验。P<0.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两组治疗后症状疗效评价比较
观察组有效率90%,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(72.5%)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
2.2 两组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
观察组有效率92.5%,对照组有效率87.5%,经统计分析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见表2。
表1 两组症状疗效评价比较
表2 两组胃镜下疗效评定比较
3 讨论
3.1 胃溃疡与脾胃虚寒
胃溃疡多因情志郁怒、饮食不洁、外邪侵扰、药物刺激等原因,导致脾胃失健,胃络受损而出现溃疡,基本病机多为中焦脾胃不足,阳气亏虚,脾胃虚寒,失之温煦,气血阻滞,血运不畅[10-11],表现为胃脘隐痛,喜暖喜按;空腹痛重,得食痛减;纳呆食少;胃寒肢冷;头晕或肢倦;泛吐清水;便溏腹泻;舌质胖,边有齿痕,苔薄白;脉沉细或迟。治疗上宜取补益阳气,畅通气血之法。
上一篇:中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
下一篇:没有了